热电偶,价格优惠,型号齐全,可按样品定做,爱游戏app下载电脑版_爱游戏app下载官方网站欢迎咨询选购。
始于2004年,专注温度压力流量领域特殊现场环境选型定制
全国咨询热线:010-52882318
联系我们

【 微信扫码咨询 】

您的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 热电偶

10000字说透白酒:从起源工艺到三轮周期再到当下困境和出路

时间: 2025-03-07 22:09:52 |   作者: 热电偶

  对于白酒的起源,不少人觉得也就几百年的历史,比如前段时间还有网友在帖子里问:

  后来查了下,现在大部分人都认为白酒是从元朝开始发展的,具体资料来源是《本草纲目》里的一段话“烧酒自元代始创”。但实际上在2015年江西出土的器具早就证明中国在西汉时期就掌握了蒸馏技术,所以白酒的起源保守估计都在公元前200-80年之间,距离现在就是2200年左右,文化渊源依旧很深的。

  既然提到了白酒的起源,所以就想着在聊主题前先科普下中国白酒的工艺演变,这里面还是有不少东西的,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下一个章节。

  当时在江西出土的青铜蒸馏器包括锅、筒、釜等,研究人员在里面检测到了芋头等成分,推测酿造的是药酒或者高品质酒,后来郑州大学通过实验验证可以生产出20°以上的烈酒,跟现在的白酒工艺相似度很高。

  根据资料记录,西汉时期酿酒用的是“固体饼曲”,比如史料写的“一斛饼曲酿六斛六斗酒”。这个饼曲就是用小麦粉和水揉在一起的“细饼曲”,或者是蒸熟的小麦也叫“女曲”,按照现在的计量代为换算就是当时40升的饼曲能酿制出264升的成品酒,比例是1:6.6,可以说西汉时期的酿造工艺已经很成熟了。

  而到了东汉末年,曹老板又搞了一个叫“九酝春酒法”,里面原粮的比例大概只有3%左右,酿造过程中用的是分批次投放,每隔三天放一次米,九次以后在进行发酵,现在国内的古井贡酒采用的就是这个工艺。在产量方面虽然比西汉时期的1:6.6降低了不少,但好处却是保持了酵母的活性,让曲料比例从原先的50%下降到了12.3%,更重要的是酒精度也是西汉时期的2倍,经济价值大幅度的提高,所以从某一些程度上讲曹老板出品的是中国最早一批“高端白酒”也没毛病,毕竟还是献给皇帝的。

  在后来的两晋南北朝时期,民间在酿造工艺方面并没有太大的突破,不过倒是人们用一种名叫“辣蓼草”的东西制曲时,无意间发现这玩意不仅能延长酒曲的保质期,还给后面酒类的口味变化奠定了基础。比如黄酒中的药酒就是用了这个配料酿出来的,还有酱酒在制曲的过程中也会用到辣蓼草。另外辣蓼草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抑制杂菌的生存空间,这个是后来才发现的,毕竟一千多年前大伙压根就不知道细菌是啥玩意。

  从现在来看,两汉到南北朝的几百年里白酒其实已经很成熟了,但放在行业整个周期里依旧处在早期探索阶段,其中最大的问题是酒还不够烈,当时大多数白酒的度数还停留在10°左右,直到唐朝以后度数才迎来一个迅速爆发期。

  提到唐朝就必须得说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当时明明已经具备了固态蒸馏酒的雏形,但人们却只用来制作葡萄酒,而白酒依旧是采用压榨取酒的方式。本来我还很疑惑为啥西汉时期就出现的蒸馏技术到唐朝却没普及到白酒,后来翻阅了大量文献才知道,虽然两汉时期就有蒸馏技术,但却不咋成熟,比如就解决不了蒸汽快速液化的问题,再加上对粮食消耗多、产量小等弊端,也就导致用蒸馏技术酿造白酒只在上流社会传播,到了唐朝又主要是用来炼丹,比如提炼水银和香料。

  另一方面就是大唐虽然强盛,但粮食依旧是保障民生为主,朝廷就经常因为粮价波动颁布禁酒令。相比之下唐朝文风盛行,人们也更偏爱低度酒,而像黄酒、葡萄酒的原料利用率也远比白酒高。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唐朝在蒸馏、人工接种菌种、制曲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却没有用在白酒领域。

  蒸馏技术线世纪从阿拉伯传入的管状冷凝系统,这个技术不仅解决了蒸汽快速液化的问题,也让酒精蒸馏的效率提升了5倍以上。

  而在白酒领域的应用则是得益于宋朝繁荣的经济和土地政策。宋朝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的劳动热情,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江南地区的粮食亩产量从唐朝的1.5石增加到了2.5石,粮食过剩为民间酿酒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技术成熟+粮食过剩,再加上朝廷鼓励民间酿酒业的发展,蒸馏技术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普及。另一方面就是频繁的商业流通中有人发现酒精度越高越容易储存,于是白酒就得到了很高的重视,毕竟当时传统发酵的酒也就15°左右,而使用蒸馏技术酿造的基本都在30°以上,这点放在现在很好理解,就是高度酒能抑制微生物繁殖,防止酒水变质。

  在查阅资料过程中看到一组数据,宋朝时候光是卖酒收的税就占财政收入的30%,间接证明了宋朝时期酿酒业的发达。到了元朝“高粱+蒸馏”的结合又将酒精度提升到了40°以上;而明朝则是发明了“泥窖发酵技术”,也就是泸州老窖、五粮液现在引以为豪的窖池。但整体上90%左右的白酒都是延续宋朝时期“制曲-发酵-蒸馏”的核心技术,唯一的区别就是各自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优化。

  以上,就是中国白酒行业工艺的起源和演变过程,能够正常的看到随时代和技术的变迁,酒的度数在过去2000年是一个上涨的趋势,从西汉时期的不到10°发展到明清超过60°的烈酒。

  第一,在古代白酒的度数跟经济发展正相关。经济繁荣时粮食过剩有能力酿造高度酒,经济萧条时粮食紧缺大家就偏向于产量更大的低度酒;

  第二,古代影响白酒度数的另一个变量是商业往来。高度酒易储存的特性让社会更加倾向于往这个方向靠拢,而不是古人更喜欢喝高度酒,近代封存技术的发展可能会降低酒精度的要求,比如国内主流白酒都在38-55°很少超过60°。

  白酒行业现代化的开端是从1949年开始的,由于长期的战争很多传承下来的酒厂都被破坏了,其中就包括茅台,当时国内产酒主要是以小作坊为主,产量极为有限,资料显示建国初期国内白酒产量只有10.8万吨,本来想找清朝的数据作对比,但翻了很多文献都没有具体的数字,只说“曾经达到过新的高度”,但根据和平时期大酒厂和战后小作坊的了解大概率会高于10.8万吨。

  小作坊酿酒有个很大的弊端,一个是产量有限,另一个就是对粮食的消耗特别大。要知道刚建国那会咱们可是一穷二白,不要说用粮食酿酒,对于很多人吃饱饭都是一种奢望。而当时民间有很大一部分作坊酿的都是黄酒,大概就是3-5斤白米才能产1斤酒,相比之下白酒虽然也是4斤左右出一斤成酒,但能用的原材料却比较多,像小麦、高粱、玉米都可以,尤其是用红薯酿酒的技术在山东试点成功后,同样都是用粮食酿酒,白酒更有性价比。

  除此之外,政府考虑到白酒对工农阶层“精神安慰剂”和官民连接纽带的因素,也更加倾向于发展白酒。还有就是白酒的生产周期短、附加值高,税收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然后再加上蒸馏技术适合长期储存和运输的优势。所以不管是从节约粮食和民生考虑,还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发展白酒都是利大于弊的选择。

  在白酒复兴的过程中主要的动作就是把小酒坊收归国有,或者是助力有实力的实现工业化。比如茅台就是怀仁县花钱买下华茅、王茅、赖茅三家当地最有实力的作坊整合起来的,还有汾酒也是通过整合小作坊成立的。

  总之建国初期白酒行业就是不断整合,淘汰小作坊,统一执行国家标准;其次国家还从苏联引进酿酒技术推动工业化生产,并在1952年举办首届全国评酒会选出了茅台、汾酒、泸州老窖、西凤酒作为四大名酒;到了1963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评酒会增加了五粮液、古井贡酒、全兴大曲和董酒,但现在的八大名酒却是在1979年第三届评酒会才定下来的,分别是茅台、五粮液、汾酒、泸州老窖特曲、剑南春、古井贡酒、洋河大曲和董酒。

  在此期间,国内还在60年代开展了“茅台试点”和“汾酒试点”,并确立了酱香和清香的工艺标准,而浓香型则是到了80年代才由工业部和泸州老窖共同确立。

  白酒现代化的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改革开放,这期间主要是整合零散产能,为行业工业化奠定基础,截止1978年白酒产量已达到143.7万吨,是建国初期的15倍。

  值得一提的是,在60年代的试点中茅台更倾向于制曲方面的研究,而汾酒则是对“汾酒操作法”来优化,极大的提升了酒的品质和产量。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白酒税率从60%降至30%,以及生产配额的放松,汾酒很快就凭借清香型生产周期短、成本低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

  清香型从制曲到投产,再到成品酒出炉一般是11个月,出酒率在50%左右,意味着一斤粮食就能产半斤基酒;相比之下浓香型的发酵周虽然在60-360天不等,但问题就在于不仅扩产要提前建造窖池,而且基酒也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储备,一番操作下来周期大幅度提升,最后是出酒率大概在25%-40%之间,也要低于清香型。

  其次是酱香型,生产周期一年,存放3-5年,产量天然滞后3-5年;出酒率20%-30%,比浓香型还要低。

  数据显示到1988年的时候,茅台和五粮液的产量分别是1300吨、4000吨,而汾酒已经接近30000吨,妥妥的行业老大。关于数据查了很多资料,有的说汾酒在8000-1.5万吨,有的说五粮液在5000-10000吨,茅台基本没什么争议,最后从官方渠道找到了汾酒的3万和五粮液的4000,应该算是权威数据。

  从三者的产量可以发现,清香型白酒成本低、扩张快,只要环境允许就能在短期内迅速扩产,把利润和营收规模做大做强,我想这也是怎么回事很多人长期看好山西汾酒的原因之一,毕竟这是个没有瓶颈和上限的产品,唯一的顾虑可能就是市场天花板有多高。

  不过当时间来到1988年,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国家决定放开名烟名酒的定价权,允许部分中高档烟酒提高价格,而这项政策对白酒行业最大的影响就是终结了无脑扩产的野蛮时代。

  在政策出台第二年,五粮液就率先把出厂价提到了30元,随后利用多次提价确立了自己高端化的定位,茅台则是把出厂价从140元提到了150元。我按照2024年两家公司的出厂价算了笔账,36年来五粮液提价32.9倍,复合收益率10.2%;茅台提价7.35倍,复合收益率6.4%,毫不夸张的说抛开两家公司上市以后股票的涨幅,就这个提价收益都能吊打大A90%的公司了,说是印钞机都是贬低这哥俩。

  相比之下,曾经的“汾老大”却选择继续保持低价策略,希望用价格上的优势和产量占领市场,有点像跟茅五打价格战的感觉。事实上价格战在白酒这个行业有点不好使,反而让大家有点理解不了汾酒的品牌定位,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之前建立起来的高端形象。后来的剧本就是2001年才后知后觉的转型高端化,但线年完成国企改革后才才真正开始实施,白白多走了20年弯路。

  再说回1988年那一段时间,后面几年五粮液可不单单是提价那么简单,而是同时打造了一套“总代+OEM”的模式在全国快速扩张。这里边的“总代”就是五粮液指定某个实力强大的经销商负责特定区域的产品营销售卖;“OEM”则是五粮液跟外部厂商进行合作,允许对方生产的酒水使用自己的品牌销售,也就是常说的“贴牌”。

  这套模式的优势很明显,就是绕开了浓香型白酒建设窖池、基酒储存在市场扩张方面的短板,让五粮液在1994年超越汾酒成为行业老大,到2000年市场占有率一跃提升到20%。但弊端也很明显,就是随着规模越来越大会产生数不清的子品牌,稀释自身品牌价值和市场定位,比如在最巅峰时期依附在五粮液下的子品牌就有上千个,而根据2002年之后五粮液开始品牌瘦身后计算,清理的子品牌超过180个,各种类型的产品2200个,当时的混乱程度可见一斑。

  事实上在白酒的价格管控放开后,谋求变化的不单单是茅五汾等头部大厂,还有整个行业都进入了百花齐放的阶段。

  我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在1988年之前国内的白酒企业只有990家,但到了1989年后峰值竟然达到了3.7万家,在这背后是一个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一旦某个行业出现机会,全国各地就会一拥而上加码项目,大家都想赚钱,最后的结果就是严重同质化、供大于求,谁也赚不到钱,那么接下来就是无休止的价格战和破产潮。

  就比如在最巅峰时期,几乎是每个县都有自己的酒厂,但基本上做的都是低端酒,而为了争夺市场占有率,各地的酒厂手段可谓是层出不穷,降价、买一送一都是小手段,有些酒厂为了走量甚至放弃利润,直接给经销商和渠道塞钱。稍微理性一点的做法就是抱团排外,比如古井贡、口子窖等酒厂就团结起来外地品牌,然后维持自己在省内的强势地位;还有剑南春,走的是直接掌控终端的路子,深耕四川的一亩三分地。在这种恶性竞争环境里,保持低价策略的汾酒就像刘强东讽刺腾讯说的那样:放下身段下场,结果连一众小弟都打不过。确实很尴尬。

  提到白酒行业的无序竞争,就必须得说一个时代特色——标王。1994年孔府宴酒以3709万拿下央视标王,随后两年秦池酒分别以6666万、3.21亿拍下标王。标王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第二年就让酒厂的销量连涨数倍,但随着秦池酒因产能不足贴牌生产的事曝光后,标王也成了白酒行业的反面教材。

  紧跟秦池酒丑闻的是震惊全国的山西假酒案,1998年有人在太原市购买2400公斤甲醇勾兑成散装白酒后出售,结果因甲醇严重超标造成27人丧生,222人住院。这件事导致大家对山西白酒失去信任,让本来就生活拮据的汾酒更是雪上加霜,后面政策也收紧了对白酒行业的监管和标准。

  落后产能淘汰、关停违规酒厂、白酒征收从量税,再加上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倒下的,到2001年时在统计的白酒企业已经下降到了18000家,少了一半还多,产量也从1996年的801万吨,下降到了331.3万吨。90年代是白酒行业第一个高光时刻,但90年代末也是行业的第一个寒冬,而从那之后白酒也出现了极为明显的周期特征(至于周期是多长,这里先埋个伏笔)。

  在山西假酒案引发行业整顿期内,五粮液、汾酒、泸州老窖等头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比如依靠贴牌策略快速扩张的五粮液就因整顿商务受挫,但在当时茅台却是少数保持增长的公司。

  1998年,茅台组建了18人的经营销售团队通过地推开发了102家新经销商,销售额实现了13%的逆势增长。

  从后视镜的角度来看,茅台之所以成功是做对了两件事:一个是品牌定位,一个是产品。

  在品牌搭建方面,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茅台长征期间与红军的渊源、开国大典用酒、八大名酒之首、外交用酒和工艺外,建国后茅台的生产的基本工艺也被列为“国家机密”,在2000年之前车间外都一直有武警驻守,进出携带的所有物品都要检查,主要是为避免技术泄露。

  然后再加上茅台长时间坚持申请“国酒茅台”的商标(因其他酒厂反对未被批准)和央视广告“国酒茅台为您报时”等营销手段,国酒的形象早就深入人心,抢占了中国老百姓的心智。

  在产品方面茅台和五粮液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授权合作方贴牌开发上千个子品牌,一个集中资源打造核心大单品飞天茅台,而且通过提价保持高端定位,并在2008年首次以438元的出厂价超越五粮液的428元。

  表现在市场上,就是茅台2001年上市融资22亿将产能从4000吨扩张到10000吨,随后又凭借“专卖店+总代”的模式在2005年利润首次超越五粮液,从那以后两家公司不管是利润,还是市值的差距就慢慢的变大,在清香、浓香之后,以茅台为首的酱香首次出圈。

  实际上茅台崛起背后是白酒在第二轮周期下的“黄金十年”,在中国加入WTO之后经济发展迅速,白酒在政务消费方面的占比一度超过40%,踩着中国经济腾飞的红利,白酒行业的产量从2003年的331万吨增长到了2012年的1153万吨,翻了接近4倍。

  而茅台和五粮液在这期间每年平均提价幅度更是达到了15%,另外古井贡酒、洋河等酒厂也通过渠道的深耕在中端市场站稳脚跟,形成了“东不入皖,西不入川”的地方特色,这是建国以来白酒最为辉煌的十年,远远超越刚放开定价权的90年代,能够说是没有经济爆发带来的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就没有白酒的黄金十年,茅台的高端路线也不会如此顺利,正所谓“没有茅台的时代,只有时代造就的茅台”。

  但2012年随着酒鬼酒塑化剂超标260%和限制公款消费的消息传出,熊起来的白酒很快就进入了第二轮深度调整期,此时距离上一轮调整结束也就刚十年。在这两件事情的双重打击下,白酒在政务方面的需求急剧缩水,尤其是在送礼场景中占了重要地位的茅台和五粮液几乎被市场看作是“重点照顾对象”。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53°飞天和52°普五的终端价分别是2000-2300元和1000-1200元,在塑化剂和限制公款消费后分别跌至1200-1500元和600-800元。而到了2014年,两家公司更是主动把出厂价下调到了819元和609元,直接膝盖斩。

  于此同时白酒板块在长期资金市场也全面,短短几周市值蒸发数千亿,茅台股价在13个月内跌去53%,始作俑者酒鬼酒更是在连续跌停中蒸发了82%。2013-2015年整个白酒行业利润下滑,中小酒厂更是全面亏损。

  因为酒鬼酒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压根就不会添加带有塑化剂的材料和物质,结果偏偏就是出现了塑化剂超标的事,经过层层排查最终公司把源头放在了包装、设备和运输等环节的材料上。比如酒鬼酒的瓶盖虽然号称是通过检验测试的德国进口高分子塑料,但在实验中发现白酒浸泡48小时后会生出少量的塑化剂;还有生产白酒使用的管道、酒桶等,根据中国酒业协会的说法是,大概每10米塑料管道就能让白酒的塑化剂含量每公斤增加0.1mg;再有就是运输环节使用的塑料桶和包装袋也可能含有少量的塑化剂成分。

  之所以有这个结论,是因为当时所有白酒企业都参与了塑化剂的检测,除了茅台、五粮液、金种子等少数几个更换不锈钢设备的公司外,其他公司都检测出了塑化剂成分,比较幸运的是都远低于国际食品标准。这件事也暴露了咱们在食品这块的短板,标准没有及时跟上行业的发展。后来为了应对这事,国家专门在2013年针对白酒出台了塑化剂标准;而所有白酒公司也把含有塑料的场景更换成了不锈钢,从源头切断了塑化剂出现的可能。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就是在塑化剂和三公消费的几年里规模以上酒企的数量也从1423家减少到了956家,又淘汰了一;同时白酒的产量也在2016年到达1358万吨后一路下滑,2020年的时候是740万吨,减少了将近一半。

  塑化剂对白酒行业的影响很深,一个是从那以后大家更注重喝酒的健康,另一个是“少喝酒,喝好酒”开始频繁出现在白酒公司的财报里,预示着整个行业都在朝着健康化演变。

  在经历了第二轮寒潮后白酒是从2015年开始回暖的,那年为了消化房地产库存,释放居民财富效应,国家推出了“棚改货币化”的政策。说白了就是大规模拆迁,然后给你钱,让老百姓通过买房和消费的方式消化房地产库存、带动经济回暖。

  这波棚改货币化的效果相当明显,直接拉动了房地产的三年大牛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房价,查了下资料这波政策释放的货币规模是3.5万亿,如果再跟房地产大牛市结合起来财富规模肯定是超过5万亿的,而这波棚改货币化还有另一个作用就是带领白酒走出寒冬。

  逻辑很好解释,就是你家拆迁分了100万,然后买了套房市场行情报价又涨到了200万,这时候出于“房价还会涨”的想法大多数人都会紧紧抓在手里,但表现在生活中就是我有一套不断升值的房子,花钱就比较痛快,像这类拆迁户都有一个特点是舍得消费,而白酒又是大消费的代表性产品,自然而然就走出了泥潭,这也显示出2015年之后白酒的主流花钱的那群人从政务转变成了个人、商务。所以真要用什么词总结那几年的话就是“消费升级”,大家账面上有钱,出门有底气、肯花钱,最后就是带动了一大批消费品的红利,包括高端白酒也是特别大的受益者。

  比如茅台批价从2016年就开始上涨,到2019年的时候已经从830元涨到了2000元,虽说那几年白酒企业也在积极加码新零售和电商,但归根结底还是得益于宏观环境的改变,也就是说当下的白酒也要看宏观环境的变化,或者是需要一波活水,当然这都是后线年之后全面复苏的话题,前面说过行业的产量在2016年达到高峰后就开始年年在下降,由于2024年的还没公布就直接用2023年数据,2023年行业总产量629万吨,但规模以上企业的产量为449.2万吨继续保持下降趋势;然而行业的销售额却从2016年的6125亿上升到了2023年的7563亿,TOP5的占比也从之前的15%上升到了43.1%,能清楚的看到在存量时代市场占有率和利润向头部集中的趋势。

  2024年茅台5.72万吨、五粮液22万吨、山西汾酒20万吨、泸州老窖17万吨、洋河30万吨。

  2024年数据可能因为渠道来源会有一些偏差,但依旧能看出头部白酒过去10年都在进行扩产。本来想找这两个年度的白酒实际销量作对比,发现行业对销量和产量的统计比较模糊,经常用产量来代替销量,虽然没找到销量的权威来源,但从产量年年在下降的趋势也能看出市场在‘量’方面的需求在减少,而行业自从走出塑化剂和三公消费的寒冬后就一直在扩产,即便是中间已经淘汰了很多落后产能和小工厂,但无上限的扩产导致供大于求只是时间问题,而这个拐点就在2024年。

  2024年春节以后茅台市场批价直接跌破3000元,引发黄牛大面积抛售,一个月左右价格就被砸到了2700元,后面的几个月茅台批价持续阴跌,茅台1935、生肖酒等多个品牌出现了价格倒挂的现象,虽然茅台在6月对茅台1935,还有散装采取了停止供货等措施让批价在短期内回升,但在后半年还是跌到了2200元附近。当时新闻媒体报道在某电子商务平台能买到1900元的53°飞天,但后来听说有人就冲着这个价买的,回去鉴定却发现是假货。

  对于本轮困境普遍的说法是“年轻人不喝白酒”,但早在90年代末和13年的两轮寒冬中也有过类似的声音,老牛认为核心因素与前两轮相同,依旧是“供需关系”。

  ,比如在塑化剂事件后人们对白酒失去信任,主动停止、或减少消费,而我认为本轮与塑化剂之后类似。要知道,最近几年需求下滑不只是白酒,几乎所有人都在降低消费标准,之前在中国不愁卖的LV、爱马仕、瑞士手表、豪车销量都在下滑,再退一步还有定价较高的场景也被冷落,譬如几千块的羽绒服、高档餐厅。相比之下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三四线,人们更加倾向于寻找平替,比如30块钱的小火锅、18块钱的自助、逆势上涨的拼多多,也就是说当下的主题是——

  。在媒体的报道中,常常看到“年轻人选择了消费降级”之类的说法,但老牛并不这么认为,换句话说就是“我要有钱肯定不降级”,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大家没钱了。问题大多有两点:

  来看一组数据,2021年全国居民存款余额103万亿,2022年121万亿,2023年137万亿,2024年151万亿,四年增长50%,本该在社会流通的50万亿现在都在银行躺着,也难怪前段时间有专家跳出来呼吁老百姓积极消费。

  2013年白酒陷入寒冬后是房地产的牛市拯救,但现在又被房地产拖累。前面说了,房价上涨的时候老百姓有底气消费,但如果有天房价不涨了,反而在很短时间内跌了20%-40%呢?而且暴跌之后还不能马上变现,除非打折促销。换句话说就是,当大家的资产都在缩水的时候还能有曾经的底气消费吗?一个是老百姓不花钱,一个是中产和小资没钱,那么之前100的需求就会下降到50,但社会商品是按照100生产和供应的,中间就出现了50的供给过剩,这就是咱们的现状。

  所以,如果说白酒行业持续下降的产量和企业扩产是第一个矛盾,那么老百姓没钱消费、不敢消费就是第二个矛盾点。

  两者之间不同的是,扩产只是行业矛盾,只要宏观经济稳定,公司能够通过减产和控量自行解决;但后者需要的是给老百姓重拾信心,让大家相信明天会更好,让钱袋子鼓起来。物质层面好解决,只要肯想办法总能让人赚到钱,但思想层面就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了,就像过去房价涨了30年,大家才觉得房价只涨不跌。

  写到这里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初衷本来是梳理总结白酒行业的变迁,然后探讨如何通过消费转型渡过难关,但到最后却触及到了宏观经济遇到的结症。在梳理塑化剂之后的素材时,还认为当前白酒行业需要的是一次类似于“中国入世”的经济稳步的增长契机,或“棚改货币化”的放水级政策,但结果却是民间信心受挫与一个支柱产业退出历史使命留下的疑难杂症。

  这时我突然就想到了前些年强调的“扩内需”,现在的核心问题恰好就是内需收缩,或许通过新产业爆发和经济转型的机遇能扩大部分内需,让白酒等大消费行业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回暖,但事关居民信心的长尾内需就要寄希望于大国崛起了。

  毕竟,无论是曾经的大英帝国,还是后来的美利坚,都用事实上没什么是强盛的国力解决不了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