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老文物遇到前沿科技,两者将碰撞出怎样的神奇“火花”?7月16日下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研Café”系列学术讲座迎来第二期馆长阎焰作为主讲嘉宾,从环境、文化、技术等多个角度,深入浅出分析了陶瓷与玻璃这两种重要材料的演变史,及其背后折射的文化差异,为现场的材料研究者学者们带来了新的思考角度。
松山湖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曾莉,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院士,实验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吕兢,实验室科研管理部副部长林伟坚,和来自材料实验室不同部门和科研团队的近50名听众参加了当天活动。活动由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助理兼综合部部长王玉文主持。
“中国古代在陶瓷烧制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西方的玻璃器用的工艺进化也独树一帜。”活动开场,阎焰首先提出,对其中差异的深入探究,可能会让人们透过技术和文化的变化,获得更多历史进程的轨迹。
从粘土制作的夏代灰陶,再到仰韶和地中海地区出土的彩陶;从商代中期中国出现的初具釉化形态的“原始瓷”,到“瓷石”及“高岭土”被发现并大量应用后,所出现的更多精美瓷器,阎焰都做了详细介绍。其中,他特别指出了技术水平对陶瓷生产活动的影响。
“陶瓷制作受到复杂因素的影响,例如温度与时间,甚至天气也会带来影响。成功烧制需要的条件众多,导致陶瓷烧制工艺作为中国独有的技术保持了上千年。”阎焰介绍道,瓷器烧制需要非常精准的温度控制,在没有现代测量仪器辅助的情况下,古代工匠仅靠感官就做到了这一点,难能可贵。
世界不一样的地区的文明有相似的陶器制造经历,为何在陶瓷和玻璃这两种材料的制作上走向了不同方向?又为何在众多出土文物中,玻璃与陶瓷相嵌合,甚至质感如玻璃的陶瓷制品也有存世?
阎焰从个人观察出发,以文化视角进行了分析解读,提出了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法影响了技术演进路径的新观点。他表示:“相信随未来相关科学研究的开展,我们大家可以用科学手段破解更多古代文物的秘密。”
“作为材料领域研究者,过去我们大家都知道材料技术会影响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但是反过来说,文化和哲学对材料发展有着怎么样的影响?这是值得在座各位思考的问题。”交流阶段,汪卫华院士首先提出,科研工作者也应该提升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对上述关系有更多思考。随后,数位听众也从陶瓷与玻璃的不同的状态、古代与现代陶瓷性能区别等多个角度与主讲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材料实验室与望野博物馆之间的第一次互动。松山湖望野博物馆(筹)作为松山湖首座博物馆,目前展出包括各类宋代文物、汉代书写陶器、宋金元书法瓷器和古代红绿彩雕塑等多种藏品,风格独具。
今年6月15日,汪卫华院士就曾同实验室十多位科学家、研究员一起前往参观。文物学者遇到材料专家,双方围绕“为什么中国出现了陶瓷却没有推进玻璃的研究”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这场跨界讨论也“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此次讲座结束后,双方还提议,今后围绕文物研究等领域开展更多的合作交流,包括用现代的技术方法对一些考古研究中的推测做验证,共同拓展更多研究领域,带来更多有益成果。
博物馆长给科学家“讲课”,科学家集体到博物馆参观感受文化的魅力,在松山湖,类似这样别开生面的“文化”与“科技”思想交流,正在成为新常态。
作为东莞市建设非国有博物馆的成功案例,松山湖望野博物馆采取民办公助的模式,补齐了松山湖文化设施不足的短板,逐步满足了高科技人才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成为了松山湖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近年来,松山湖管委会格外的重视文化设施建设,把这项工作与城市品质提升,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相结合,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增强招商引智软实力。松山湖文化设施建设逐渐完备,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发展越来越有成效,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建设起点高,特色鲜明。
接下来园区将进一步深化“文化”与“科技”的碰撞交流,探索借助散裂中子源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平台,利用高科技检测与修复手段,开展文物鉴定、维修、保存等技术探讨研究,建立文物检测与修复研究中心,带动相关产业在园区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被遗忘的“奶爸车”!比理想L9还舒适,从20万降至12万多,却无人识货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MECHEN K1 播放器开售:定制海贝音乐 App、DSD 解码,339 元
苹果 Beats Studio Pro 金・卡戴珊联名款耳机上架京东,2899 元
苏泊尔电热水瓶 SW-50T188A 上市:304 不锈钢金属水路,41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