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料、设计图案、雕刻、拼凑、打磨、描金、画背景、上板、上色、打光……金漆彩石镶嵌制作工序繁杂,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考究。金漆彩石镶嵌技艺匠人李兆灿笑着告诉记者:“别看我们的手这么粗糙,我们做的都是精细活。”李兆灿、余小婵夫妇是江门地区内少有的掌握全套金漆彩石镶嵌技艺的匠人,从1981年开始学艺,已坚守这门手艺40年。
据悉,金漆镶嵌是中国传统漆器的重要门类,已有七千年历史。“金漆”与“镶嵌”工艺的结合称之为“金漆镶嵌”。金漆镶嵌按照门类可以细分为很多种,而彩石镶嵌属于其中的一种。日前,江门市级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正式公布,金漆彩石镶嵌制作技艺入选其中,这门几近失传的技艺有望在保护和传承中重新焕发光彩。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祖籍开平三埠的余小婵,其二哥余权荘在港多年,跟着从北京南下的金漆彩石镶嵌师傅学艺,掌握了全套制作技艺。彼时,一批港商回内地办厂,趁此东风,余权荘也回到家乡开平投资创办开平长益工艺品厂(以下简称,开平长益)。1981年6月,25岁的李兆灿入职开平长益,跟随余权荘学习金漆彩石镶嵌制作,从石雕这一工序学起。
金漆彩石镶嵌工序繁多,开平长益当时是流水作业,一般工人只能掌握自己所做的那一道工序。李兆灿每次在旁边“偷懒”观看其他工人作业时,总是仔细把细节记下来,每一个动作、手法他几乎能过目不忘。因为李兆灿表现突出,各种技艺学得快,余权荘把全部技艺传授给李兆灿。靠着跟学、自学,两三年下来,李兆灿掌握了金漆彩石镶嵌制作的全套技艺。
彼时,余小婵也在开平长益当学徒,专门负责描金等工序。李兆灿、余小婵因这门传统手艺而结缘。1986年前后,工厂交由夫妻二人打理,场内30多名工人能够独立生产金漆彩石镶嵌产品,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法国、新加坡等地。
1992年小儿子李健波出生,那年工厂的生意火爆,临近过年,工厂急着交货到深圳。小儿子刚刚出生六天,还在坐月子的余小婵在工厂里加班到凌晨两点。李兆灿说,金漆彩石镶嵌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心挑选石材、沿着线条打磨石片、根据石头的原色搭配拼凑成人物……每一道工序都有考究。李兆灿特别向记者介绍,金漆彩石镶嵌里石头的颜色并非用颜料涂上去,而是石头的原色,因此如何将这些原色的石头搭配在一起,考验的正是制作者的技艺。
繁复的工序中,难度最大的,还属雕刻人物的头部。李兆灿选用牛骨作为人物头部的原材料,将牛骨隔开两半,打磨出人物脸型,雕刻出人物的眉眼,轮廓成型后,还需在小小的头部上色。而每一道精细的工序,李兆灿、余小婵都是用手工一点一点打磨。
李兆灿、余小婵已经说不清应该以哪一年作为这个行业由盛转衰的节点,只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订单渐少。迫于生计,李兆灿当过水电工、司机,只在空闲的时间制作金漆彩石镶嵌,不断打磨自己的技艺。
“爸爸话比较少,但做事很细心。”在大儿子李健慈看来,父亲李兆灿总是追求把每件事都做到极致,他认为“手定”“细心”是要掌握金漆彩石镶嵌制作技艺的必备素养,而这也是父母最让他敬佩的地方。李健慈打趣道,小时候跟着父母接触金漆彩石镶嵌是在旁边“捣乱”,“现在再接触这些从小看到大的工序,感觉不一样了,因为肩负起传承的使命。”李健慈说。
为了将金漆彩石镶嵌制作技艺传承下去,近年来,李兆灿、余小婵开始逐个工序将这套技艺教授给自己的三个儿女。作为长子的李健慈对每个工序都略有涉猎,但他形容自己对这些都“不精”,他说:“要传承这门技艺,首先要打磨自己的技术。”此外,他也思考如何为这些精美的产品找到销路。
除了制作传统的古代人物,如今,李兆灿、余小婵也在创作新的题材。“最近拿到江门市里展览的,有三幅是碉楼,有一幅是赤坎古镇。”余小婵说。李兆灿告诉记者,创作这些新作品,便是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他设想,接下来要与自己的孩子一起,创作一些适应时代、受年轻人欢迎的作品,他还希望能在校园开设体验课程,让年轻一代更近距离地感受这门技艺的魅力。